被質疑的感覺很差,我想這是無庸置疑的。看看站在立法院質詢台上的歷任行政院長就好,哪個人可以全身而退?又哪次質詢不是在面紅耳赤中結束?!
被質疑,沒有人喜歡。被一個「坎站」比自己小的人質問,更是會有火山爆發的精神疑慮。
即便對方是好心告知你的錯誤,就算對方是故意對你的作為採放大鏡式的檢驗,一口氣嚥不下去是理所當然。人非勝賢,對一些比較刺耳的話聽起來感覺不舒服是一定的,要我以前的話,應該就爆發了。但現在,經過軍中的焠鍊與在奇美的磨難之後,我發現我的脾氣變得很好,尤其是對這樣不甚友善的言語。
有時在事後自己也會反省:「對方肯對我們提出建言,這對我們來說不也是種成長嗎?」只是在口氣嚥不下去的那個當下,哪有什麼建言可說,一律都被當成垃圾話處理。
這樣的一個缺點,其實我老早就有了,當然,我也老早就知道了。
但就是一直改不過來。
應該是說,我就是不喜歡被那種「被我視為小咖的人」質疑,感覺很差。
被質疑其實有分很多種,當然,依照對象與情境,也有許多的分法,這裡就不多作贅述了,反正,現在遇到的就是同上述。
但,這並不是無解的難題。
時間,就是這問題最好的答案。
剛到一個新環境的這段期間,我稱它為適應期。在這時期,本身的自身防禦機制會啟動到最高檔,如果部門都是老鳥,那也就認了,當隻快樂的小菜鳥便是。但若是像我們這樣,進來的三隻都是菜鳥的時候,彼此之間的較勁就會默默地開始,相互質疑的機會也會變得很多。
這是時間帶給我們的成長與不適。藉著質問與被質疑,你可以用最快的時間摸清一個人的底細,當然,也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內,了解你未來的新工作內容。真的,非常實際。
好比說,當這個人被你隨便一激就擺出準備要大動肝火的姿態時,那你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經不起刺激的,即使未來熟了,也不要輕易的在他面前給他刺激,否則,你們的關係就會變得很刺激,就像是從劍湖山的雲霄飛車上衝飛出去。
又比如,當這個人被你用不以為然的態度質疑完後,不但不以為意,反而還跟你討論起來,那你就大概可以知道這個人是標準的「好好先生」了。這是可以共事的好伙伴,也是可以一起練瘋話的好同事。
以前在中山的時候,因為姬芭老博班的關係,我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反駁回去,甚至用激烈的咆哮、摔東西。那時候比較不可一世,現在想想還真是何必。
研究所畢業後,經過這兩年的經歷,看得多,脾氣也跟著變了許多,或許沒有好多少,但至少,我學會控制不在當下表現出快爆發的情緒。
在討論的過程中,尤其是大家對討論的議題都還不熟悉的時候,心態的表現上就會開始有「我要當老大」的想法。所以,只要遇到這樣,那就讓討論到此為止吧,下班之後再好好的查一下資料、想一想,等明天上班再來討論,絕對會比當下爭得面紅耳赤來的有效率也不傷感情。
給別人當一個晚上的老大有何不可?要知道,奪回大哥寶座的心情才是會讓你升天的催化劑。
事情的有趣,就是出現在當大家各自摸清底細之後,赫然發現原來每個人對這領域的認知程度都是一樣的時候。這時候,先前的激烈討論與質疑似乎都已經不算什麼了,也會比較認清,大家是在同艘船上一起打拼的夥伴,漸漸地,和善的討論取代了咄咄逼人的詢問,同事間的相處不再那麼複雜,討論起事情,也比較是「就事論事」,而不是一剛開始的單純針對人。
從一剛開始的質疑關係,到現在的相輔相成,就像組長財哥常掛在嘴邊的「創造雙贏」一樣,我們多認識了一些人,而這些人也在我們的工作上給了最直接與實質的幫助。
留言列表